商务部气象学硕士项目奖学金

发布日期:2025-01-04 18:24    点击次数:184
(一)基本情况1、简介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发展中国家学历学位教育项目是商务部利用中国政府对外援助款项,于2008年创办。为受援国培养高端经贸商务官员、管理人才而专门设立的,致力于培养政治、经贸、外交、农业、科教文卫、能源交通、公共管理等领域的高层次、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为推动受援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包括1年制硕士学位项目、2年制硕士学位项目和3年制博士学位项目。项目主要资助受援国在职政府官员、学术机构研究人员、相关领域中高级管理人员等来华全英文攻读硕士、博士学历学位。由于学制较短,要求学员必须事先获得学士学位,并在相应领域有一定的工作经验,以便及时和充分理解授课和学习内容,要求学员有较好的健康状态,以便适应高强度学习并最终获得学位。该项目为学员所在国家和中国的经贸合作与发展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受到所在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一级学科大气科学是国家级重点学科、江苏省一级重点学科、江苏省高校优势学科,教育部2012年第三轮学科评估、2017年第四轮学科评估综合排名均位列全国第一。作为该项目承办单位之一,学校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学科资源,开设全英文授课的气象学硕士项目,研究方向包括:大气环流异常动力学,季风与海陆气相互作用,台风与中小尺度气象,资料同化与数值预报,气候数值模拟,天气预报理论与方法,短期气候预测,气候变化与区域响应等。随着全球气候变化与环境变化,天气灾害与大气污染日益加重,严重影响了各国的可持续发展,气候变化与防灾减灾已成为各国政府与民众所关心的重大社会和科学问题,也是国际外交谈判的焦点之一,采取稳健的适应措施已成为国际社会共识。然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气象业务服务水平还比较低,气象服务能力和手段难以满足防灾减灾、应急管理和应对区域气候变化的需求。通过该项目,学校旨在培养研究型与应用型相结合的气象专业高级人才,使其掌握大气科学前沿领域和最新发展动态,确立专业思维模式,扎实掌握气象学和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提升学员所在国的气象业务服务水平。2、招生对象处级(含处级)以上政府官员、院校系主任级以上的学术机构负责人或级别相当的行政管理人员,非政府组织相关领域的科研人员和高级管理人员,英文水平可胜任学业,同时符合学校规定的专业要求。3、培养目标培养气象领域的高层次、复合型、应用型人才。4、招生计划专业设置招生人数授课语言学制气象学硕士项目15英语2年5、资助内容(1)免交学费、教材资料费、调研考察费、英文授课补助费、毕业论文指导费;(2)免费提供校内住宿;(3)给予生活补助:硕士36000元/人/年;(4)给予一次性安置费3000元/人;(5)代为购买来华综合医疗保险;(6)免费提供往返国际机票:2年制项目提供一次往返国际机票,并提供一次回国探亲往返机票。(7)所有学位生须参加年度评审,学习成绩测评达标者可在第二年继续享受全额奖学金。(8)其他费用由商务部或学校统筹管理使用,不发放给学员。商务部仅为学员提供学制内的资助。学员因故延期毕业,不获得继续资助。(二)学校介绍1、学校简介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主校区位于江苏省省会城市南京。作为中国四大古都之一,南京素有“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之美誉,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厚重,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南京是国家重要的综合性交通枢纽和通信枢纽城市,是全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生产基地。经过多年的发展,南京已形成电子信息、石油化工、汽车制造、钢铁为支柱,以软件和服务外包、智能电网、风电光伏、轨道交通等新兴产业为支撑,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南京获得“联合国人居奖特别荣誉奖”,是中国首座“国际和平城市”,2020QS全球最佳留学城市全国第3名,是一座充满魅力、充满活力、充满潜力的现代化城市。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是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高峰计划A类建设高校,享有“中国气象人才摇篮”之美誉,其前身南京气象学院始建于1960年,2004年更名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是江苏省人民政府、中国气象局、教育部、国家海洋局共建的全国重点高校。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约35800人,其中普通本科生约28300人、硕博研究生约6200人、留学生(学历生)约1300人。学校办学特色鲜明,大气科学学科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在教育部一级学科评估中排名全国第一,气象学为国家重点学科,地球科学、工程学、计算机科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化学、农业科学、材料科学、社会科学总论等8个学科跻身ESI学科排名全球前1%,其中地球科学和计算机科学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拥有大气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数学、科学技术史、计算机科学与技术7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5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9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学校现有“大气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数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75个本科专业分布于理、工、文、管、经、法、农、艺、教9个学科领域。学校拥有一支高水平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2000余人,教师博士化率超过85%,具有一年以上境外研修经历的超过67%。专任教师中包括中国科院士2人、海外院士18人,拥有省部级及以上教学科研团队44个。学校坚持科教融合理念,教学科研资源丰富。拥有大气科学与环境气象实验教学中心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大气科学与气象信息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为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建有气候与环境变化教育部首批国际联合实验室、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气象局大气物理与大气环境重点开放实验室等30多个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建有 “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和“大气环境与装备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图书馆馆藏纸质文献247万余册,数据库总量近60种,中外电子图书199万种,电子期刊226万余册,年订阅纸质中外期刊1015种,是国内大气科学类文献最齐全的高校图书馆。学校秉承“艰苦朴素、勤奋好学、追求真理、自强不息”的优良校风,恪守“明德格物、立己达人”的校训,坚持“精英、国际、技能”的人才培养导向。众多校友成为国内外著名的科学家、学者和高级管理者,其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中央部委领导以及世界气象组织高级官员等。学校高度重视科技创新,自“十三五”以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63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含课题专项)178项,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67项、省部级项目303项,获授权专利3638项,获得软件著作权1185项。学校教师获得包括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在内的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奖百余项,获得卡尔古斯塔夫罗斯贝奖章、美国地球物理学会全球环境变化职业中期奖、美国地球物理学会霍尔顿青年科学家奖等国际性奖项多项。学校多项研究成果刊发于《Nature》、《Science》等国际顶尖学术期刊。学校积极拓展国际合作,与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英国雷丁大学、曼彻斯特大学,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莫纳什大学,日本海洋研究开发机构、俄罗斯国立水文气象大学、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等100多所著名高校建立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合作关系。学校与英国雷丁大学合作创办雷丁学院,是首批“江苏—英国高水平大学20+20联盟”高校;建有国际教育学院,拥有中国政府奖学金、国际中文教师奖学金、江苏省政府奖学金、南京市政府奖学金等招收来华留学生资格;创办巴哈马大学“孔子学院”;设在学校的“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区域培训中心”及“亚太经社会/台风委员会培训中心”已为158个国家和地区培养了4500余名高级气象科技人员和管理者,是全球学员覆盖范围最广、质量名列前茅的培训中心,多次获世界气象组织高度评价和嘉奖。2、承办院系介绍大气科学学院是学校办学历史最悠久、最具优势和特色的专业院系。大气科学一级学科于2008年被评为江苏省一级重点学科,2011年被评为江苏省高校优势学科,在教育部2012年第三轮学科评估、2017年第四轮学科评估中综合排名位列全国第一,成为“双一流”建设学科。学院设有大气科学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大气科学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应用技能的高级专门人才;有气象学、气候系统与气候变化两个硕士点;有大气科学一级学科博士点,气象学、气候系统与气候变化两个二级学科博士点;设有大气科学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162人,其中专任教师140名。专任教师中,教授(研究员)63名、副教授(副研究员)38名、博士生导师61名、硕士生导师63名,50岁以下教师博士化程度达100%,具有国际化经历比例超86%。目前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拥有江苏省“双创”团队3个、“台风与中尺度气象”、“资料同化与中尺度气象”和“陆面过程与大气相互作用”江苏省高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气候模拟与预测”和“东亚季风与区域气候变化”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科技创新团队、“气候诊断与预测”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优秀人才集体。同时,学院还组建“资料同化研究与应用”、“气候动力学”、“地球系统模式”创新团队。学院已形成国内大气科学领域中最具特色、相对稳定的六个主要研究方向:大气环流及其动力过程、季风与海陆气相互作用、数值模式与气候预测、气象资料处理与同化应用、中尺度气象与台风、气候变化与区域响应。学院科研成果丰硕,学术水平在国内高校大气科学学科中名列前茅,先后共获得各级各类科技奖励140余项,其中国际奖3项,国家自然科学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8项,国家科学大会奖11项,省级科技进步奖16项,省级科学大会奖4项。2015年,海外院长王斌教授获得国际大气科学界最高荣誉罗斯贝奖章。学院拥有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南京大气资料中心等重要的省部级科研机构。与夏威夷大学、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和俄克拉荷马大学等国外著名高校联合组建成立“气候与环境变化国际联合实验室”,成为教育部首批立项建设的三个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之一。 2012年,“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理科实践教育基地”入选国家级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013年,“大气科学与环境气象实验教学中心”入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14年,“大气科学与气象信息”入选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作为“中国气象人才摇篮”主干专业,学院已经培养了包括3名两院院士在内的大批高素质的研究、业务和管理人才,学历学分得到国外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广泛承认,是培养我国各级气象部门业务和管理骨干以及国内外科研院所知名学术带头人和杰出科学家人数最多的学院。截止2022年,共有来自222名气象学专业学历留学生在大气科学学院学成毕业,其中研究生195人。目前在大气科学学院学习的留学生有65人,包括本科生8人,硕士生42人,博士生15人,含2020级、2021级、2022级商务部气象学硕士项目学员32人。3、学生生活环境和条件介绍(1)城市气候南京四季分明,雨水充沛,年平均温度15.4°C,年平均降水量1106毫米。南京春秋短、冬夏长,冬夏温差显著。冬天最低气温在0°C以下,建议着羽绒服、棉衣等冬季服装;夏天天气炎热,最高温度在35°C以上,建议着夏季服装。(2)住宿该项目学员入住校内留学生公寓单人间,房间内设施齐全,提供独立卫生间、热水器、空调、家具等。房间内开通暖气需付费。公寓楼内设有公共厨房和公共洗衣房。留学生公寓提供免费的校园网络,也可开通中国移动、中国电信等付费网络,校园无线网络覆盖留学生公寓。留学生公寓配备楼长、宿舍管理人员、保洁人员承担宿舍管理和服务工作,公寓使用人脸识别门禁系统,加强安全管理。(3)就餐校园内有6个大型食堂,饭菜种类丰富,价格实惠,中苑学生食堂设有清真餐厅。学生宿舍生活区有超市、蛋糕店、奶茶店等,留学生还可在学校附近农贸市场采购新鲜食材。(4)体育设施学校现有标准田径运动场3个,室外篮球场、排球场、网球场58个,拥有体育馆2座,包括篮球馆、排球馆、羽毛球馆、乒乓球馆、比赛馆、形体馆、武术馆、壁球馆、健身馆、健身房等,还有游泳馆1座。学校体育运动设施能满足本校教学、运动队训练和学生课外活动的需要。(5)图书馆学校图书馆拥有大型借阅室11个,中型借阅室11个,密集书库2个,拥有电子阅览室3间,多媒体阅览室1间,读者培训室1间,所配置的370台计算机,除具备数字资源的查询、阅读、下载和上网等功能外,还具备学生实习、考试、培训等功能。此外,图书馆还拥有1个配置150个座位的放映厅和1个现代化智能学术报告厅,馆内具有浓郁的现代化气息和文化氛围。图书馆馆藏文献专业覆盖面广,形成了以大气科学为特色,与学校学科专业设置相适应的、多学科、多文种、多载体、结构合理的综合性馆藏体系。全馆各功能区每周开放七天,每天8:00—22:00,寒暑假每周一至周五开放,电子资源365天每天24小时连续为读者提供服务。作为江苏省高校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单位,学校图书馆与江苏省大部分高校建立有馆际互借关系,实现了全省高校范围内文献信息资源“共知、共建、共享”。(6)自习场所学校各个教学楼的教室在非授课期间均对外开放用于自习;图书馆借阅室和自习室提供学生自习和阅读场所;雷丁学院楼南楼为留学生配备了留学生机房、留学生资料室和15间专用教室,供留学生自习使用。寒暑假期间留学生专用教室正常向留学生开放,满足留校学生的学习需求。(7)其他学校医务所、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网络中心、一卡通中心、大学生活动中心、小剧场、超市、快递中心、杂货店、中国电信和中国移动营业厅、银行自助服务区等生活设施一应俱全,轻松满足学生生活所需。地铁S8号线设有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站,交通出行便利。(三)教学安排1、课程安排(1)课程设置:该项目实行学分制,课程分学位课和非学位课。学位课学分不少于15学分,总学分至少须修满26学分。具体设置如下:组别课程名称学时学分开课学期授课方式考核方式备注A入学教育1611面授讲课考试5学分中国概况(1)3211面授讲课考试中国概况(2)3212面授讲课考试综合汉语(1)6411面授讲课考试综合汉语(2)6412面授讲课考试B高等大气动力学4831面授讲课考试9学分地球物理流体力学3221面授讲课考试大气科学概观3221面授讲课考试天气学理论与实践3221面授讲课考试C导师自主设置课程1612研讨班考查1学分D现代气象统计方法4832面授讲课考试不少于9 学分全球气候系统3222面授讲课考试高等大气数值模拟3222面授讲课考试短期气候预测实践3222面授讲课考试前沿讲座与讨论3222面授讲课考试E学术报告和实践活动3222其他其他2学分注:A公共基础课 B专业基础课 C 限选课 D专业选修课 E实践环节(2)课程简介高等大气动力学:本课程主要研究与天气、气候相关的大气运动,其主要目的是利用大气控制方程组解释大尺度运动的观测结构,要求这些方程必须遵循质量、动量和能量守恒原理,并完全确定了气压场、温度场和速度场之间的关系。地球物理流体力学:本课程主要介绍海洋和大气中各种大尺度运动的基本动力学概念和规律。在地球物理流体力学所关注的许多现象中,有两个共同的特征,即对分层流体和旋转流体的规律。其中,核心内容将着重介绍基于不可压缩流体的无粘性浅水波理论,但如果当声波和冲击波可以忽略时,这套理论同样也可适用于高度可压缩的流体(如空气)。所谓浅水波,包括开尔文波、庞加莱波和罗斯贝波。另外,如准地转运动、罗斯贝波的机制、惯性边界流体、β平面、能量的传播以及波的相互作用等概念,也会在课程中有所介绍,从而更好地理解海洋和大气中各种大尺度运动的基本规律。大气科学概观:本课程涵盖了大气科学研究的众多方面,包括大气热动力学,大气辐射,全球气候,大气数值模拟等。由于本课程是介绍性的课程,大气科学的许多相关概念都会介绍得到,包括大气成分,大气能量,大气运动,锋面,云降水,天气预报等。本门课程中包含有数次课后作业及一次期末考试,一次分组报告及一次单人的数值模式课程项目。天气学理论与实践:本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在介绍大气运动的基本特征及理论基础上,注重理论结合实践,引导学生运用天气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正确分析实际天气演变过程中的天气系统及其演变,使学生掌握天气图分析的基本技能和相关分析规定,学习寒潮天气过程、大型降水天气过程等的分析思路,并了解天气预报的基本内容、方法和预报思路。现代气象统计方法:本课程是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线性代数的基础上,讲解气象常用统计方法及其在科学研究和气象业务预报如何应用的课程。共包括九章内容,即1) 气象资料及其表示方法;2)选择最大信息的预报因子;3)回归分析;4)气候趋势分析;5)气候稳定性检验;6)气象场的自然正交展开;7)聚类分析;8)气象统计方法在科研中的应用;9)气象统计方法在气象业务预报中的应用。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统计方法从事科学研究、业务预报的能力,为将来继续深造或从事的业务工作奠定基础。全球气候系统:本课程主要给学生介绍全球气候系统的基本概念和本领域的主要研究成果,介绍气候变化和气候预测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经典的统计预报方法;同时对大气环流的平均状况及其异常的表征、大气低频变化及遥相关、海-陆-气相互作用等进行了详细阐述,并对气候系统及其主要分量的数值模式作了简要介绍;这些内容是深入理解气候系统的运行过程、气候如何变化以及如何进行正确气候预测的基础;最后以中国夏季旱涝预测为例,对短期气候预测的思路和过程进行了具体的展示和总结。高等大气数值模拟:本课程的主要介绍内容是中尺度大气模式中所使用的基本方程以及在模式中对于这些方程的不同数值解析方法。本课程在教学过程包含了大量的编程实践及作业,因此,要求学生们不仅对于高等数学及编程语言,如FORTRAN有一定的基础,而且要进行大量的课后阅读。课程最终考核内容包括三方面,一、平时的作业成绩,二、学生们通过自己编程实践,在学期内完成编写完成一个简单的中尺度模型并进行简单的数值模拟实验,三、学期末递交总结报告。短期气候预测实践:本课程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系列的实践个例,让学生了解气候变化和气候预测领域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经典的统计预报方法,同时了解大气环流的平均状况及其异常的表征、大气低频变化及遥相关等气候预测的基本知识;并以中国夏季旱涝预测为例,让学生了解气候预测的基本思路和基本步骤。(3)师资配备智协飞,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大气科学学报》执行主编。研究方向:数值天气预报、季风动力学、短期气候预测、气候变化。张玲,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区域气候变化、短期气候预测、强对流机理。朱伟军,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大气环流异常诊断及模拟、大气与海洋相互作用诊断及模拟、短期气候预测及模拟。王坚红,博士、教授研究方向:气象学、海洋气象学,大气与海洋动力学。具体研究内容包括区域海洋和大气数值模拟,区域海气相互作用及模式耦合,天气雷达监测产品临近局地精细化应用,大气与海洋涡旋系统动力结构等。王文,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大气动力学,气候诊断,干旱机理。魏鸣,博士、教授研究方向:雷达数字图像处理,雷达定量测量降水量,多普勒雷达资料的质量控制与分析,多普勒雷达的风场反演及四维同化,变分同化理论,雷达资料在中尺度模式中的应用,卫星遥感资料的变分反演, MODIS资料在边界层研究中的应用,中小尺度强灾害天气的临近预报与预测理论研究等等。谭桂容,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短期气候异常成因及其预测研究,包括海气相互作用、大气环流异常等对短期气候异常的影响及短期气候预测方法的研究。近期主要开展热带印度洋与江淮夏季降水关系年代际变化机理、天气尺度涡动与低频环流相互作用、冬季气温异常的前兆信号及预测、10-30d低频强降水预测方面的研究。李丽平,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主要从事低频到年代际气候变率研究。张晓,博士、讲师研究方向:数值模拟,古气候。2、教学方式该学历项目采用全英文授课,基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通过提问、答疑、课堂测验、课后作业、阶段报告等方式,密切跟踪学员学习进度和知识掌握情况,形成过程性评价。课程教学将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课堂讲授、实例讲解、上机实践等多种教学形式和方法。3、学期安排新生于2023年9月报到。入学两周内导师与研究生制定培养计划;第1-2学期完成所有课程学习,取得规定的学分;第3学期初完成论文选题、开题报告;第3学学期末以前完成中期检查;第4学期完成预答辩、论文送审、学位论文答辩。拟毕业离华时间为2025年7月15日。4、毕业论文(1)毕业论文具体要求学位论文的全文或部分内容必须达到国际或者国内核心期刊可以接受发表的水平。留学硕士生在读期间在须公开刊物或会议期刊上发表至少1篇学术论文。成果署名:硕士研究生本人为正式发表学术论文的第一作者或硕士研究生本人为正式发表学术论文的第二作者,但导师必须为该学术论文的第一作者。硕士学位论文的撰写格式见《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格式》。学位论文可以用汉语和英语撰写和答辩。如用英文撰写论文,则须用中文撰写论文摘要。硕士学位论文必须在导师指导下,由硕士生本人独立完成,应是本人的研究成果(通俗性、泛论性的或综合他人成果的、或翻译性的文章等不认为是研究成果);学位论文的基本科学论点、结论和建议,应在学术上和国民经济建设方面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学位论文所涉及的有关问题,应体现出具有在本学期上掌握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应较好地掌握该研究课题的研究方法和技能(如计算、实验和探测技能或手段),以表明作者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和独立负担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对学位论文要求所研究的课题应有新的见解,或取得有一定理论或实际意义的科研成果。学位论文的主要内容包括:题目、目录、序言与评述、正文、结论、参考文献、附录、摘要。(2)论文答辩具体要求硕士学位论文答辩过程不少于45分钟。论文答辩结果分为通过与不通过,论文成绩分“优秀”、“合格”与“不合格”三级。凡未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者,由本人申请,答辩委员会同意,研究生院批准,硕士学位论文可在一年内修改后补行答辩一次。答辩通过可列入下一年度授予学位。补行答辩仍不通过的,以后不得再补行答辩。5、学位授予通过课程考试达到毕业课程学分要求,毕业时中文能力应至少达到《国际汉语能力标准》三级水平(通过汉语水平考试HSK3级),学位论文通过学位论文答辩,在学期间未受过记过以上(含记过)处分,经过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批准后,授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硕士学位。我校为获得我国学位的来华留学生颁发学位证书,学位证书内容以汉语书写,与本国学生的学位证书、毕业证书具有同等效力。二、申请办法(一)申请条件1、须为非中国籍的发展中国家人士。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规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规章制度,尊重中国人民风俗习惯。2、担任所在国政府部门处级及以上(或相应级别)公职人员、各类机构和企业等单位高级管理人员、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学术骨干。3、已获得大气科学类专业的学士学位,最高学历成绩CGPA在2.8分及以上(满分4分);具有较高的英语水平;具有两年或以上气象行业工作经历,年龄不超过45周岁。4、非英语国家须提供有效的英语水平证明。本科阶段为全英文教学的申请者无须提供英语考试成绩但须提供有关证明,其他申请者须提供托福成绩80分及以上或雅思成绩6.0分及以上的成绩证明。5、身心健康,提供当地公立医院出具的健康证明或体检表,无中国法律法规禁止入境和禁止在华长期居留的疾病。无严重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等其他严重慢性疾病、精神性疾病或者有可能对公共卫生造成重大危害的传染病、重大手术恢复期及急性病发作期、肢体严重残疾。怀孕期妇女不得来华参训,如在华学习期间怀孕,将被退学。6、具备本领域的职业发展潜能,有意致力于推动所在国与中国友好交流与合作。7、已在华学习或已被其他中国政府奖学金项目录取的在学人员不得申请。(二)申请程序1、入学申请(1)操作步骤:申请人须登陆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留学生在线申请网站(https://nuist.17gz.org/member/login.do),注册账号,在线填报、提交申请资料。(2)说明:A、请用真实邮箱注册,否则无法激活账户。注册成功后,申请人会收到一封电子邮件,里面包含了激活该账户所需要激活码。B、在线申请时请选择“商务部奖学金”项目。2、奖学金申请(1)操作步骤:申请人须登录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管理信息系统(https://studyinchina.csc.edu.cn/#/login),注册登录后,依提示填写学校、专业信息和个人信息等内容,上传申请材料。最后形成并打印中国政府奖学金申请表,并手签姓名,粘贴照片。(2)说明:A、在线申请时请选择留学项目种类B。B、我校的受理机构编号为10300,学科门类“自然科学”,申请专业为“气象学”。3、材料准备在提交申请前请备妥以下资料:(1)单位推荐信:由申请人所在的机构出具推荐信,介绍申请人基本情况并表明愿意推荐其来华参加学习。(2)学术推荐信:由副教授及以上级别的个人出具推荐信,介绍申请人的学术背景、专业方向、过往业绩和研究能力。(3)经公证的最高学历学位证明:包括上一学历《毕业证书》、《学位证书》等复印件。(4)成绩单复印件:学生在上一学历主要课程学习成绩单复印件。(5)学习计划:个人对来华学习相关专业的设想和目标及在华学习期间希望完成的学习和研究任务,不少于1000字。(6)普通护照复印件:护照照片页复印件,清晰显示姓名、护照号码等信息。请勿使用外交护照和公务护照提交申请。(7)语言水平证明复印件:仅限非英语国家,申请人近期托福、雅思等水平考试的成绩要求。(8)体检表:近1个月的体检结果,证明申请人非患有严重传染病或影响所学专业的残疾或其他中国政府不允许入境的其他疾病。(9)无犯罪记录证明。(10)支撑材料(如发表过的学术论文和取得的学术成果,获奖证书、培训证书等)。4、提交申请(1)学员在得到所在政府有关负责部门的批准和推荐后方可申请该奖学金项目,根据所在国有关部门的具体要求递交材料;(2)所在国政府允许学员个人直接向我驻外使馆递交材料的,学员需持所在国批准允许赴华留学的有关证明或推荐信,将上述1、2、3形成的纸质文件原件及其扫描电子版文件递交给中国驻所在国大使馆经商处;(3)所在国政府有关负责部门书面请求经商处为该国推荐学员出具推荐函,并在该书面请求中注明,如所报学校名额已用完,是否接受调剂到其他学校相同或类似的专业攻读学位。如有其它特殊说明一并提出。重要说明:(1)提交的所有材料均应以英文或中文书(印)就,如果提交的文件中有非英文或中文书(印)就的,应提供经过认证的英文或中文翻译件。(2)《毕业证书》、《学位证书》、《成绩单》、《语言水平证明》等重要文件,除提交复印件外,还需同时提交原件,供中国大使馆经商处人员核验。经商处人员核验之后,学员自行将申请材料扫描件发给各高校项目招生联络人。(3)所有纸质文件(包括原件和复印件)经使馆经商处核验后,应一并索回,并妥善保管。一旦您被录取,应将这些纸质文件带到中国并交给学校指定的部门审核并存档。(三)截止日期截止日期:2023年6月6日三、其他重要说明(一)联系方式学校联络人姓名:仲夏电话:86-25-58699848传真:86-25-58699856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网站:gjy.nuist.edu.cn通讯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宁六路219号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国际教育学院(二)其他说明1、无论申请结果如何,所有申请材料将不予退还。2、无论是否录取,中国政府将不做解释说明。3、不允许携带配偶、子女来华陪读,奖学金不提供配偶、子女来华探亲的各项费用。4、来华手续及其有关要求等将在录取文件中说明。